【新聞稿】EdYouth「深化技職教育 學生、教師、立委共同呼籲推動升學機制與產官學平衡」座談會
- 3月28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學生團體EdYouth、全教總與立法委員郭昱晴、陳秀寳、范雲、伍麗華、張雅琳等,昨(27)日於立法院共同舉辦「深化技職教育:強化體系連結與分工」座談會,邀集教育部技職司、國教署及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與學生代表、教師代表一同討論技職教育當前現況及所面臨的困境,並提出對技職教育現行制度的多項建言。EdYouth強調,技職教育應回歸學生需求,強化跨域能力與個人發展連結,而非僅以證照為導向,並呼籲政府正視課程重疊與升學管道不公等問題。
● 技職升學機會遭壓縮 課程內容與技高重疊
EdYouth常務理事洪振翔指出,今年統測報名人數創歷史新低僅7.2萬,除了選擇技職的學生整體呈現下滑趨勢,技高學生跨考學測才是主因,以北士商為例,今年超過半數高三學生報名學測,學測管道相對多元、機會也比統測來的豐富,許多原本就讀技高的同學,自高中起便在專業技能與升學壓力間掙扎,最終選擇轉考學測、甚至進入普通大學,而社會「重學術、輕技職」的氣氛,更使技高面臨招生與定位上的雙重困境。
洪振翔說明,四技二專的升學名額開放予普通高中生名額逐年提升,若要真正強化技職體系,需先檢討「科大學測升學管道是否已壓縮技高生的機會」,端看台科、北科等頂尖科大招收近三成高中生,對於技職學生來說非常不公平。他強調,「我們都贊成適度融合,但請問是雙向融合,還是技高生被壓縮?」
北科大工管系徐法恩同學也分享了類似情況,科大部分科系因吸收過多普高生,校方出於顧慮普高生的基礎,導致課程規劃與技高課程高度重疊,而真正的實務技能無法升級深化。
全教總高級中等學校委員會副主委臧俊維表示,台灣技職體系面臨諸多挑戰,包含課程銜接不良、學習歷程檔案問題以及職場體驗課程的推動等議題。科大與技高課程內容重疊,許多畢業生反映,大學課程與高中所學大同小異,影響學習動機。而由於科大招生策略逐漸向普通高中生傾斜,教師在授課時往往考量普高生的學習基礎,進一步影響技高生的學習進度。
● 證照制度與課程脫節 學生學習「過時技能」
此外,證照制度也成了討論焦點,不少技高學生反映師長習慣「背題庫」替代真實實作,而部分證照內容與業界脫節,更新過程過於緩慢。臺師大工教所研究生蔡欣原以「男子理髮丙級」術科試題舉例,現今試題在113年更新後,實作髮型竟然充滿「復古風」,與業界需求嚴重脫節,無法想像這是16歲的技高生正在學習的內容。他呼籲,課綱與證照都須定期更新,並融入素養導向教學、幫助學生建立專業認同與實務想像,否則學生學到的技能將無用武之地,並而非僅僅追求考取率。
臺灣學生聯合會秘書長張振謙則從技職教育的目標與現實落差切入。他指,「當前社會需要的是具備創新、創造與問題解決能力的人才,而非僅僅掌握單一技能的工具型勞動者。」他認為,以考取證照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不僅限縮了學生探索其他領域的可能性,也削弱了其適應未來多變環境的能力。他認為,以考取證照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不僅限縮了學生探索其他領域的可能性,也削弱了其適應未來多變環境的能力。
清華大學清華學士班鄭富方同學則指出,目前許多專業證照與最新的產業需求未必完全對接,為了讓學生和老師學到實用的技能,教育部應該鼓勵教師進入企業學習最新技術,並加強業界專家參與產學合作,確保課程內容與市場需求同步。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學到實用技能,還能使他們在職場上具備競爭力,尤其是在新興產業中。
EdYouth常務理事洪振翔表示,技職教育不僅是需要投資,而更需要政府帶頭攜手產官學合作,共同強化學生的專業能力,建議勞動部檢討更新技術士證照內容,確保與產業發展趨勢與時俱進,提高證照的實際價值,幫助學生找到未來方向,尤其是在新興科技產業中。
● 產學合作:翻轉技職教育的重要契機
臺師大工教所研究生蔡欣原提到,產學合作是技職教育的重要一環,但近期輪調式建教班遭受「學工」標籤,使得這一模式蒙上負面汙名。他指出,優質產學合作能帶動招生與人才培育。例如企業若能提供優質課程與實習機會,不僅能吸引更多優秀學生,也能讓學生在選校時直接對接未來工作機會。這種模式有助於提升技職教育的吸引力。
EdYouth常務理事洪振翔則呼籲企業應具備育才意識,而非僅將建教生視為解決缺工問題的工具。他強調:「教育應讓學生看到翻轉、展望未來的希望,而非陷入汙名化困境。」,產學合作也應該積極由政府帶頭將國營企業的資源融入技高教學第一線。
● 學習歷程檔案不符技職特性 籲納入實作成果
針對學習歷程檔案,與會學生普遍認為現行設計不利技高生展現專業能力。台大生傳系學生連珮妤(松山工農園藝科畢業)指出,技高生早已確立專業方向,但檔案格式仍以「生涯探索」為主軸,忽略實作紀錄。她建議改以「學年」為單位上傳,整合專業課程與實習成果,例如專題、小論文等,才能真實反映技能養成過程。
EdYouth常務理事洪振翔則說明,學習歷程檔案制度原先是為了普高設計,偏向學術型審核,技高生用心投入的實作技能、專題製作與產學實習成果難以被充分呈現。他呼籲教育部,應針對技職特性重新檢視學習歷程檔案制度,才能真實反映技高生的能力與潛力。
● 立委建議與說明
針對上開學生與教師表達的訴求,立法委員郭昱晴提出三項予政府單位,包含「技職教育體系應更整合、數據更透明」、「課程設計應避免重複,兼顧技高生與一般生的需求」、「學習歷程與證照制度應更符合業界需求」,應建立起技職專屬的評量機制,將技能競賽、專題製作與實習經驗納入評價標準,並讓證照制度與業界需求對接、推動證照國際化,讓技職生的專業技能在國際上獲得認可。
立委林宜瑾則關注師資短缺問題:「電子與資訊類科教師不足,影響技職教育品質。政府應加強產業與學校的鏈結,提升就學與就業環境。」范雲委員則肯定技職潛力,提到2024國際技能競賽台灣排名世界第四,並呼籲落實教育平權,縮小公私立技專補助差距。
立法委員張雅琳則表示,面對現代AI及淨零排放的全球趨勢下,需重視人才培育,以確保教育與產業同步進步,並擴大社會資源投入技職教育。但其實80%的企業認為現在的課程與企業存在落差,應建立產業導向的課程,提供企業更好的人才,產學整合才能為台灣的產業推行更美好的未來。
立法委員伍麗華指出,超過四成原民學生就讀技高,因此技職教育的發展直接影響其未來就業機會。她呼籲政府優化課程設計,打破學歷迷思,以提升學生競爭力,且「技術及職業教育法」需要不斷更新、調整,打破學歷迷思,才能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立法委員陳秀寳表示,今年統測報名人數創下新低,但學測人數卻增加1000人,而近年部分科技大學招收普通高中生比例達近三成,連帶影響課程內容及技職高中升學管道;陳秀寶指出教育部應研議相應配套,兼顧技職高中與普通高中生權益。
● 相關部會回應
教育部技職司楊玉惠司長說明,對於科大與技高課程重疊問題,科大需與技高合作開設多元選修,讓科大老師瞭解技高的課程深度廣度。而科大教育不會只是技術訓練,在第一期高教深耕計畫有要求學生語言能力要提升,也包含跨領域能力,培養全人教育思維。然而,對於升學管道公平性與證照更新的具體措施,教育部尚未提出明確時程,僅表示將持續與各界溝通。
教育部國教署彭富源署長則回應,國教署將透過高教深耕計畫與跨單位協作,推動技高與科大的深度對接,確保技高學生升學後能繼續深化專業,而非重複學習。此外,國教署也將繼續推動產學合作,推廣業師進校及教師進企業等方式,讓教學內容與產業現況緊密結合。
彭富源也說,「證照」應更貼合真實產業需求,透過跨部會與企業協作,讓學生取得的技能獲得企業承認並落實薪資回饋,國教署未來將持續與勞動部、經濟部等攜手推動,期盼建立「取得證照 → 職場肯定 → 實質回饋」的良性循環。有關學習歷程檔案與考招資訊簡化,彭富源強調國教署將與相關單位共同簡化並整合考招管道資訊,便利師長與家長輔導孩子升學。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陳世昌代理署長說明,各技術士證照職類每三年將定期檢討,未來將擴大邀請業界從業人員、產業代表及技職院校老師共同參與命題與修訂,確保考試內容兼顧「產業實務」與「教學現況」。陳世昌強調「正能合一」與「正用合一」的理念,即證照應兼顧學校教學與企業實務需要;但也直言「檢定合格」不一定等同「馬上符合所有企業需求」。
陳世昌表示,勞發署將持續與產業界、教育端協作,定期檢討技能檢定內容,使之能更貼近現行業界需求,並就國際化議題與各主管機關共同研議,讓取得證照的勞工能在產業與職場上獲得實質肯定與回饋。